一、脾胃在中医理论中的核心地位
中医将脾胃称为“后天之本”“气血生化之源”,认为它们是人体内能量代谢的加工厂:
脾主运化:消化食物,将营养物质化生为气血,转输至全身。
胃主受纳:接受和容纳饮食物,并将其初步消化,形成食糜。
二、脾胃失常的常见表现
1、脾虚证(常见)
消化症状:食欲不振,或饥不欲食,想吃吃不下;大便溏稀软不成形、便秘,或大便粘马桶。
气血不足:面色萎黄或手掌颜色发黄,乏力,不爱讲话,每天下了班就想躺着,不爱动。
湿浊内停:舌苔厚腻,四肢沉重
女性月经:量少,颜色淡,或月经周期延长。
2、胃部问题
胃热:口腔溃疡、牙龈肿痛反复发作,消谷善饥,吃的多饿的快;肝胃气滞:胃脘胀满,不欲饮食,或吃点就饱,饱餐后胃
胀更加明显,还可能伴随胸闷、两胁胀满、烧心反酸症状,情绪波动症状加重,打嗝排气后症状缓解。
三、日常调理脾胃
1、饮食调理
宜清淡、温热、易消化:多食山药莲子、芡实、白扁豆等健脾益气的食物。经典药膳:四神汤(山药、莲子、芡实、茯苓)
健脾祛湿,姜枣茶温中散寒。
忌生冷寒凉:少喝冷饮、少吃冰品,少吃生的水果和蔬菜,春季野菜正当时。避免过量食用。
忌肥甘厚腻:减少油炸、甜腻食物,以免加重脾胃负担,使湿浊更盛。
规律进食:定时定量,避免暴饮暴食或饥饱无常。
2、作息与运动
避免久坐久卧:久坐伤脾,适当散步、八段锦、太极拳等轻缓运动,促进脾胃运化。
3、情志调摄
减少思虑:中医认为多思多虑伤脾,过度思虑会耗损脾气,可通过适度运动、深呼吸疏解压力。
保持情绪舒畅:肝郁易克脾土,避免长期焦虑、抑郁。
4、穴位保健(每日早中晚按压3-5分钟)
足三里:外膝眼下三寸(按照骨度分寸法,四指并拢,食指至小指宽度大概为三寸),健脾要穴。
中脘穴:肚脐上四寸。
